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

麦斯财经 189 0

商海纷杀,世事浮沉。每一位闯过枪林弹雨的,都是人物。他们的功过我们姑且不做评判,只将其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大家。故事的好坏,留给诸位评谈。

不知道他算不算商业大佬,但是之前有人觉得他是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人,可谁知他确实是低调的让人看不到的老板,不接受采访,没事还会转发用户帖子,知道他家庭消息的人都少之又少,他就是那么个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青年,他就是豆瓣创始人——阿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的故事,这个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传奇老板。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1张图片

2005年开始,豆瓣逐渐被大家熟知,在那里大家有了自己的“友邻”,而豆瓣不是酱,是一个以北京胡同命名的“乌托邦”,一个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这里有书、影、音等各种领域。

豆瓣是一个神奇的社区,用户可以公开叫板豆瓣,“你把阿北给我叫出来!”、“阿北啊!真的需要一个夜间模式!”、“北啊,豆邮可以设置动图能动吗?”。

阿北,本名杨勃,豆瓣创始人兼CEO,大家习惯叫他阿北,其实他并不是IT圈的大佬,16岁因物理竞赛一等奖被保送清华,后来在美国加州大学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说自己读研的那些年很是痛苦,不仅因为喜欢文学,还因为自己的朋友也都是学习文学的。2000年前,刚刚毕业的他在美国 IBM公司任顾问科学家,后毅然辞职回国,于快步易捷公司任CTO。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2张图片

2004年夏天,阿北从公司退出,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他得到两个宝贵经验,其一“不要被一个看上去很大的机会所诱惑,还是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二,“自己创业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前景,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焦躁。”当年7月,他又回到美国,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接受打卡上班的大公司生活。于是再次回国,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这一次,他想自己做一个网站,一个完全让用户发表评论和分享信息的网站。

阿北,家住北京朝阳豆瓣胡同,每天下午的四点钟,他都会抱着那个掉了漆的PowerBook笔记本,坐在星巴克旁若无人的敲着一堆大家看不懂的代码,缔造一个不为人知的美好世界,店员都摸清了他的脾气,他只要来,都会心照不宣的直接给他中杯的“今日咖啡”。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3张图片

五个月后,也就是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那天,阿北在一个技术论坛发帖子,说有个豆瓣网,请大家去看。第一批用户就这样通过帖子进来注册、浏览,并且开始留言、写评论,你写一篇,我写一篇,网站就这样开始用起来了。杨勃守在电脑前面,一直看,知道天亮,欣喜的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近一年的时间,阿北一人就是整个公司,网站编程、运营都由他一人负责,第一笔天使资金也是他朋友梁文超的2.5万美元,甚至阿北还要亲自写书评来填充豆瓣那一片荒芜之地。

与其说阿北是豆瓣的老板,不如说他本身就是个不折不扣文艺青年,最开始创造豆瓣的初衷,就是建立一个书影音周围的社区网站,帮助用户在这里通过喜欢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喜欢的东西,这个概念就是阿北的原创,至今为止,豆瓣依旧是国内难得的没有借鉴国外的一个独特的互联网网站。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4张图片

当时的他虽然文艺,可也依旧有着极大的野心,有着宏大的梦想,他自然不能忍受这样缓慢的用户增长速度,于是便开始在《读书》、《万象》等杂志上投放广告,不出所料,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收效甚微,毕竟那是2005年,就算有人看到了杂志,可会不会上网都还是个问题。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5张图片


除了书影音,豆瓣早期功能还有线下同城和线上小组。从书影音,到同城活动,再到小组讨论,这是一条顺畅的产品链。阿北的想法是,书影音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文化消费品,而同城和小组是以此为中心的自然扩充。喜欢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的人,可能也会喜欢展览、舞台剧等一系列活动,而这些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一起,自然就有了对于小组的需求。

在这样的协同效应下,豆瓣走上了稳健的成长之路。上线一年,豆瓣的注册用户超过11万。2006年,豆瓣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员工。2007年11月,豆瓣用户突破100万大关。2009年底,豆瓣达到千万级用户。直至2012年,豆瓣的日浏览量已经达到了1.6亿。

2010年2月,豆瓣网正式宣布改版。彼时,书影音世界里的文艺青年,和娱乐小组里的吃瓜群众已经割裂开来。通过功能拆分,豆瓣社区接管了豆瓣的主域名,同时建了豆瓣读书、豆瓣电影和豆瓣音乐三个子站。豆瓣电影是豆瓣最成功的一个产品,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的数据,豆瓣注册用户达到1.96亿,其中豆瓣电影的月活跃用户在1亿左右。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6张图片

也是在这个时候,豆瓣取消了友邻系统。之后,阿北在豆瓣上发了一篇日记。文中写道:“一个四千万用户的网站任何小小改动的都会有成千上万条意见,但有几十个用户因为友邻的改动自杀式注销还是让豆瓣团队感到意外。”没错就是这样,豆瓣在老用户心里就是乌托邦,始终带着文艺的标签,微小的变动都会刺痛他们的内心。

可是单做书影音的豆瓣已经赚不到钱,阿北也承认“高度活跃的社区对书影音服务内容可能的干扰”。因此,豆瓣干脆做了一次功能拆分,帮助书影音免于高度娱乐的社区的干扰,同时社区也为豆瓣创造了新的商业可能。

早在2006年的时候,天涯人物的记者问阿北会不会做和书影音没有关系的推广,“比如推广一个楼盘”,阿北说暂时没有这个打算。而如今,豆瓣上也出现了大量广告,有电脑、电商App等硬推广,开屏广告也林林总总,形色各异。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7张图片

显然,阿北和豆瓣的改变有时候总是后知后觉,稍显迟钝的,这一点阿北自己也是承认的。2014 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这个曾经一手缔造了豆瓣的人,亲口承认,豆瓣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而错失了 3 年时间。杨勃和豆瓣都到了不得不更彻底的改变的时候。

他要把一堆的APP改为一个,类似豆瓣小组,大部分同事觉得应该留下两个发展势头好的,还不错的产品,况且这样简单生硬的合并也会有很多问题。


可是阿北很坚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豆瓣前员工刘潇曾不止一次和阿北谈判,甚至拍了两次桌子,阿北每次的表现都很平静、平淡。刘潇没办法,用可能流失三分之一的用户来吓唬他,阿北依旧是平淡的口吻“流失一半我都可以接受,我已经决定了”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8张图片

阿北就是如此固执的人,不论对于广告甚至很多商业发展方向的筛选依旧保持他所谓的“质感”,必须符合豆瓣的气质,可豆瓣的气质就好像城市里偏僻角落的某个极精致的铺子,不走进去,永远也不可能知道。

2013到2014年应该是豆瓣最动荡的时期,豆瓣的员工纷纷离职,由原来的500人变成了300人,那段时间阿北很消沉,不过依旧在做新产品的尝试。阿北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很消耗,他说“这是我最后一个产品”。可是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市面上给用户提供的社交网络,社区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最终许多用户还是离开了豆瓣。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9张图片

有时候,豆瓣真的不像一家公司,他一个人做豆瓣那年,第一个投资人来找他时,他跟投资人说,我不想要钱,我想把豆瓣注册成公益组织。投资人说,你去了解一下国内的公益组织。阿北这才知道从政策到商业模式,对公益组织都有很多要求和限制,在这个不现实的设想破灭后,豆瓣才成为了一家公司,不过也还是阿北心中理想的公司。

2015年5月,豆瓣改版,将“豆邮”改名为“私信”。没想到的是老用户因为这个改动“炸了”,人们说:豆瓣失去了特色!豆瓣在向大众化靠拢!还我豆邮!经过一个周末的发酵,事情已经渐渐脱离控制。大家对阿北说:“这事儿闹成这个样子,你得出面了。”

阿北不愿意道歉。他是支持这次改版的,他认为“豆邮”是一个有认知门槛,融入成本比较高,改成“私信”是对的。

可用户还是不依不饶。同事们讨论了许多次,终于说服阿北发表了一个“声明”,他对用户们说:“豆邮”改“私信”是一个满心诚意的理性决定,但以我为首的理工男们显然低估了“豆邮”在很多用户心里的情感价值,并且沟通得差强人意。这是阿北少有的一次公开道歉。最终PC端恢复名称“豆邮”,APP端仍叫“私信”。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10张图片

2016 年豆瓣开始回归内容,上线了豆瓣书店,开始涉及到出版业务,同时豆瓣阅读增加了影视改编业务。2016 年 8 月,阿北发内部信向大家宣布豆瓣将要进军影视制作行业,正式成立影业公司。随后,有媒体评论称:豆瓣睡醒了。纷纷真心祝福豆瓣,希望它有更好的发展。

2018年7月,豆瓣App迎来了一次大改版,将广播移到首页成为“动态”,同时在首页中增加了“推荐”,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电影和图书内容”。同时,专门设置了“市集”栏目,包括豆瓣电商“豆瓣豆品”和知识付费功能“豆瓣时间”,有用户总结道:“把挣钱的位置放的更显眼了。”

这几次大大小小的改版在外人看来,就和家里换窗帘的程度相差不多,始终没有放下阿北的初心,即使出现商业信息也是在让人最舒服的位置,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与体验。所以在广大用户心中,“阿北依旧是那个阿北,豆瓣依旧是那个豆瓣”,心中的分量也只增不减。那位熟悉阿北的投资人说,“豆瓣就像是一个比较自然温润的邻里,是一个社会里自然的存在。”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11张图片


豆瓣社区发展至今,已经十五个年头,尽管豆瓣对文化产品的评分在网民中存在不小争议,但在许多年轻人眼里,豆瓣评分依旧未被资本控制,拥有相当高的权威性。曾经有人找到阿北,求他改一下电影的评分,阿北说:“豆瓣的后台系统就没有这个更改的功能。”阿北给人的感觉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会老去的少年,始终都是最初的样子,温和固执,甚至有一点偏执。

在“自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到来之际,阿北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最终打造了别树一帜的豆瓣。如今的阿北51岁了,他有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公司,更多的时间是陪伴家人,也许他永远都是那个清高,执拗的“少年”了。程苓峰看了阿北的经历后说,这种一帆风顺的人,高富帅,不食人间烟火,你要换成他,也一样清高,不妥协。

豆瓣创始人(豆瓣创始人老板娘)-第12张图片

所以至今为止,我们还可以将豆瓣称之为“杨勃的豆瓣”,或者说,“阿北的豆瓣”。

如今不管是豆瓣的员工,还是豆瓣的用户,都觉得不该打扰阿北,也不该打扰豆瓣,它就在那,安静的承载着数不清的文艺青年的理想,也承载着阿北那不忘初心的始终。

尽管未得到哪个官方认证,但目前的豆瓣,是国内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方面评分最有权威性的社区之一,又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没有之一。

也许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豆瓣是唯一的静谧之地,我们这个时代就该有阿北一样的人一直守护着我们的“诗和远方”。

标签: 2005年 投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