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

麦斯财经 128 0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33)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1张图片

在普通大众的眼里,只要提到诸葛亮,立刻就会闪现出一个画面:穿着一身八卦衣,摇着一把鹅毛扇,一副谈笑风生、气定神闲的智者形象。


这种形象已深入人心,刻入骨髓,不容怀疑,更不容批评。


这就是戏曲与文学的力量。然而,诸葛亮真正的历史形象却恰恰相反。


在所有正史的记载中,几乎找不到诸葛亮开怀大笑的句子,他总是一脸严肃,忧心忡忡。他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东防西夺、南征北战的氛围之中,因为他身负托孤重担,心怀复兴汉室之志。


陈寿作为一个曾经的蜀国人,作为《诸葛氏集》和《三国志》的作者,是离诸葛亮时代最近、研究最深的一位良史,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准确和公平的。


陈寿认为,诸葛亮自任丞相以来,安抚百姓,教导礼仪,规范官职,明确制度,开诚布公。对尽忠竭力之人,虽有仇怨也要赏赐;对犯法之人,哪怕是亲人也要受罚。


诸葛亮的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坚持“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虽刑法严峻但无人埋怨。他的治国才能不亚于管仲、萧何。百姓都敬畏并爱戴他。


陈寿对诸葛亮连年北伐却没能成就功业的原因,归结为诸葛亮在随机应变、率军统兵方面并不擅长所致。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2张图片

学界的主流评价也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和成绩主要在于行政管理而非军事谋略。他的一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溢光流彩、风流倜傥、八面威风,他是辛劳的,更是孤独的。


但凡伟人,大多都是孤独的。孔子是孤独的,他周游列国,却如丧家之犬;嬴政是孤独的,他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却被有人定义为暴君;刘彻是孤独的,他开疆辟土,却被后人看作是败家的玩意儿;曹操是孤独的,他文韬武略,为统一而奋斗终生,却被骂成白脸奸臣;诸葛亮也是孤独的,他致力于复兴汉室,却被指责为穷兵黩武……


对诸葛亮的治国理政、品格与才智,无论古今,几乎没有太大争议,争议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蜀国国力匮乏,仍然连续北伐,是否涉嫌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二是严刑峻法是否等于依法治国,是要公平的清贫还是要不公平的富裕。三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他要恢复的是一个怎样的汉室?


我对这三个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先看第一个。在一般人看来,诸葛亮首次北伐无可厚非。那是为了完成托孤遗愿,总要试图寻找一下统一北方的路径。那么在经过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之后,尤其是遭到魏国多路大军讨伐报复之后,是不是应该反思北伐的效果与耗费国力之间的利弊。他应该清楚靠北伐来实现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3张图片

但诸葛亮继续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果不是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病亡的话,不知还要北伐到何时。不能说诸葛亮没事瞎折腾,但起码可以减少北伐的次数,做到量力而行。


诸葛亮虽然注重农业、兴修水利、拓展商贸,但架不住连年的征战,蜀国人民饥寒交迫。甚至有一种极端的民间传说,蜀国百姓都不愿意生男孩,因为好不容易养大了,最终还是战死沙场。


对于这些问题,凭借诸葛亮的智慧,他肯定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么,为什么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我对此也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诸葛亮不停地北伐,并非单单为了践行刘备的托孤遗训,他是在转移益州利益集团、东州利益集团、荆州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二、诸葛亮不停地北伐,是让蜀国政权长期处于军政府的非正常状态,便于消除杂音,一致对外,为化解矛盾,加强内部融合争取时间。


三、他偏居西南一隅,以伐代守,就是要打乱魏国的发展秩序,让他们也处于应对的状态。不然,魏国一旦安定下来,国富民强,一定会对蜀国造成碾压式打击,到时不费一刀一枪,蜀国就会自取灭亡。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4张图片

接下来分析第二个争议问题。有人认为,蜀国在诸葛亮严刑峻法的统治下,虽然是当时最公平的社会,但也是三国之中最贫穷的社会。诸葛亮以身作则,两袖清风,和百姓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但老百姓渴望的不是公平的贫穷。而是哪怕让那些贪官们过得比百姓更好一些的富裕。


我认为,诸葛亮的严刑峻法虽然不等于严格意义的依法治国。但相对同时代的魏国和吴国已算是先进的,应该肯定它的进步意义。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视野去评论古代人物,那样是显失公平的,我们应该用是否促进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蜀国不是因为严刑峻法、官民平等才导致贫困的,而是由于整个三国的乱世时代所造成的。既然不能公平而富裕,那就贫穷而公平,总比既贫穷又不公平强得多。如果既贫穷又不公平,老百姓不更是雪上加霜了吗?


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家产只有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确实做到了两袖清风。在他的带领下,蜀国的贪官污吏确实很少。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民众纷纷请愿为诸葛亮建立祠庙,在被朝廷以不符合礼秩而禁止的情况下,老百姓每逢祭奠的节日,都无奈的选择在道路旁及田间地头焚纸烧香。一个人是不是好官,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5张图片

对于诸葛亮要复兴怎样的汉室的问题。我的思考是这样的:


诸葛亮要兴复的汉室和刘备要恢复的汉室是截然不一样的。这是由诸葛亮的理想决定的。

他要复兴的是一个改良版的理想中的汉室。归纳起来八个字:依法治国、虚君实相。


所谓虚君实相,就是宫廷与朝廷、皇权与相权、宫中与府中都要明显地区分开来。皇帝是国家元首,主要起象征国家统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官员具体管理国家。


其实,中国的历史就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史。在秦始皇时代,相权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到汉武帝时代就出现了外朝与内朝。再到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一大堆,权利分散,相互牵制。到了朱元璋时代,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出现了内阁。到了大清帝国,又出现了军机处,君臣之间彻底沦落成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当然,诸葛亮要复兴的汉室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这种虚君实相的构架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丞相容易夺取皇权。夺与不夺全在个人修为。诸葛亮不会夺权,不代表别人不会。王莽、曹丕等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6张图片

中国人大抵都有三个情结,即明君情结,贤臣情结,侠客情结。诸葛亮之所以名垂千古就是贤臣情结使然。


诸葛亮与曹操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私心杂念,就是为了完成恢复汉室的伟大理想。他和曹操的地位一样,都是丞相,都封侯,都领一州之牧。但曹操却加九锡,称魏王,为儿子篡权登基作了铺垫。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干。


所以诸葛亮虽然权力和权威远远超过刘禅,但没有落下像曹操那样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因为他做到了“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最后我想说的是,抛开戏曲和文学作品对诸葛亮的神话渲染,就真实的历史形象而言,诸葛亮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他光明磊落,法纪严明,两袖清风,知难而进。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出师表》《诫子书》等,都是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杰出代表之作。所以,我们要以敬畏之心,真诚地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贤!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系列的收官之作。此系列历时三个多月,共33章16万字。相信诸葛亮在读者心中,除了固有的民间形象、文学形象之外,又多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形象。如果诸葛亮在天有灵的话,希望这个系列能抚慰他老人家孤独的灵魂!

什么的诸葛亮(甘愿为国家什么的诸葛亮)-第7张图片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

标签: 不外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