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

麦斯财经 134 0


灵长类动物的听觉非常发达,因而声音交流对它们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实际上,它们的生存往往依赖于对于声音的感知以及对于警报声所蕴含意义的理解。它们一听到警报声就会立即逃跑。

警报声里似乎包含了很详细的信息,诸如危险源、应逃跑的方向,等等。如遇危险,缺乏特殊防御方法的小型动物一般很少使用声音信号。比如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1张图片

这一物种,它们与超声波进行沟通,这种信号源对于不能识别该信号的捕食者来说,是很难用来对猎物进行定位的。


利用低频声波有声交流

高频声波在森林中会被迅速削弱。然而,这种声波在倭狐猴的小领域内却非常适用。倭狐猴会发出不同频率的叫声以规避自然声音的掩蔽效应。

当听力受到风雨影响时,灵长类动物会特别警觉。然而,据发现,生活在一片较大的领域内的大型灵长类动物很少会畏惧捕食者,对它们而言,低频的叫声会更为有效,因为这种声音在森林中更具有穿透力。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2张图片


有声交流有助于増强团队凝聚力。观察群处于警觉状态的昼行性狐猴,你会看到一幅有趣的景象:狐猴沿着树枝四散逃去,所有的户口都会看向发现危险的方向,反复地摇动尾巴并发出具有恐吓意味的、焦虑的鼾声。

如果威胁仍在继续,这种咕噜声会逐渐增强,达到极点。非洲的长尾猴也是如此。这种行为能够很好地被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物种所理解。

这样的表现,可能是为了恐吓捕食者,而对于某些中等体型的物种来说,诸如马达加斯加的桑河驯孤猴或者非洲的侏长尾猴,这种行为则没有什么意义。对它们来说,一声警觉的呼叫或微小的声音都是危险的信号,足以触发它们逃走。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3张图片


声音警报

观察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者注意到,年幼动物的叫声是与成年动物的行为相对应的。在多数情况下,离开母亲的狐猴发出尖叫是非常有效的,会影响整个族群。为响应这种警报,族群会做好抵御捕食者的准备。

相比之下,年幼的驯狐猴习惯于在树枝上保持不动而令人难以察觉—当母亲靠近时,它会发出一声微小的声音以示存在。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4张图片


最常用的是那些用于警示的叫声,比如个体在拒绝与其他个体交往时,宣示领域主权时,或求救时都可能发出这种叫声。

行动谨慎的物种,如驯狐猴,会发出一系列微弱的、重复的叫声,向族群中的其他个体表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不会引起附近的其他物种或捕食者的警觉。这些频率和强度不同的叫声,就像语言,提供了关于族群成员活动的信息。如果族群成员相对分散,叫声就会比较响亮。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5张图片


警报声也类似于面临严重威胁时进行沟通的语言,甚至,似乎还能区分出靠近的是陆地捕食者还是空中攻击者。如果危险度增加,整个族群都会齐声高叫。

用声音宣誓领地

在领域面积增大时,宣示领域的叫声也变得更加响亮。灵长类动物用最小的力气向邻居发出信号,表明此地区已被占用,以阻止任何侵入的企图。事实上,很有意思的是,当整个族群发出恐吓的叫声时,这种叫声在声音结构上与守卫领域的叫声是非常相似的。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6张图片


因此,这种叫声有两个作用:一是抵御捕食者,如吓跑不时接近母亲、伺机抓捕幼崽的疯狂猛禽;二是通过优化空间组织和限制种群数量来维护区域。随着演化的进行,这两个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随着能发出危险信号的个体数量增加,这个族群也会更加安全。这显然促进了社会生活,随后,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同叫声的意义

灵长类动物还有多种声音信号,比如表示拒绝接触的叫声,声音开始微弱然后逐渐加强。宣示领域的叫声也是用这种表现方式。此外,求救呼叫是遭遇致命危险的信号,很少使用。我们也在性行为中观察到了一种特殊的叫声。

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特征)-第7张图片


目前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我们已知叫声的类型大约有15种,存在多种变体和中间形式。越来越多的观察表明,这些变体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很有限。

小结

在灵长类动物中,宣示领域的叫声是最为多样的。在一些属中,例如大狐猴属、吼猴属、长臂猿属、猩猩属,它们特殊的发声器官促进了叫声的形成,并大大増强了声音的力量。

这类灵长类动物的领域通常很大。一只15岁大的雄猩猩能使自己的声音传播3公里左右的距离,以使附近的年轻雄猩猩逃离。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